热议名校生考研调剂到普通院校 去还是不去(名校考研率)

热议名校生考研调剂到普通院校 去还是不去(名校考研率)缩略图


热议名校生考研调剂到普通院校 去还是不去(名校考研率)

反方

要读就读自己想上的大学

梁贞巧(研究生)

纵观当前教育,百万高中生豪情万丈,回炉复读再战高考,为的是坚守心中的信念,为的是再给自己一次成功的机会,而曾为高考英雄的名校生却为何没有勇气选择重来?所以我要说:若是考不上梦中名校,再奋斗一年又何妨?

众所周知,名校师资雄厚、设施完备,是许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研究圣地,而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而言,经历名校四年的本科教育熏陶,扎实的基础知识、缜密的思维方式初长成,我们又怎能忍心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将自己的学术追求夭折于此?如果再坚持复习一年,我们的知识储备也随之积累,专业基础也将越发深厚,这不也正是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所在吗?此外,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要理性对待文凭和学历,但现实中许多用人单位却逃不过名校和高文凭的束缚。如果再复习一年,考上名校研究生,称得上是学识和就业的双丰收。

于考生个人而言,研究生一辈子只能读一次,要读就读自己想上的大学。调剂到普通院校,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去做一些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岂不是在听天由命地打发时光?古人云:“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再用一年的时间,赋之努力和拼搏,为自己未来的成功铺就一条更好的路,也许是更恰当的抉择。毕竟,这重新努力的一年和我们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

若耐得清苦,就再战一年

张帆(公务员)

2007年的本科毕业生,算来应该属于当下热炒的“80后”——虽然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但是我们家长对他们的期许却从来没有降低过,仿佛自己儿子没拿个硕士文凭,都不好意思和邻居打招呼。其实学生也好家长也罢,只看着眼前专业、学校的好坏,却没想通做学问的目的;只把研究生文凭当作攀比、评职称、找工作的动力,却并不理解研究生的真义。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强调学术论文的核心地位。而现在裱糊匠式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比比皆是,据说中关村就有句顺口溜:“博士满街走,硕士满地溜。”看样子真到了走向社会的时候,浑浑噩噩三两年混到的文凭比花500块钱在人大天桥底下买的也强不到哪去。

闲聊至此,也无力深入批判什么教育制度、学术风气,更扯不上什么功利主义、社会价值。只能建议考生:若准备继续深造,抑或真个耐得清苦钻研学术,那就再准备一年;若只是想今后谋职方便,抑或只是流连校园自在逍遥,那干脆胡乱混个研究生文凭才是要紧!

调剂前先弄清三个问题

季伟涛(记者)

辛苦复习了将近一年,却没有考上心仪的学校,这对于每一个名校本科毕业生来说,都有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这时候,大家不妨冷静分析一下:当初要考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在考虑是否接受调剂时,应首先考虑三个问题:第一,对被调剂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景你是否有较多的了解;第二,个人对所调剂专业是否有兴趣;第三,导师是否优秀,是否负责承担有国家、企业科研项目或课题。如果这三点的答案都让人满意的话,那就可以前往深造。否则,还是提早毕业或再战一年为好。不能上自己心仪已久的学校固然让人痛惜,但也并非意味着你为考研而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从最近几年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情况来看,是否拥有研究生学历固然是用人单位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但已经不是主要因素。在求职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是否过硬等。所以说,命运只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能够在逆境中奋起的,才是强者。

勿为一纸文凭而调剂

竹子(自由职业者)

调剂这个环节,被我视为“鸡肋”,为了不被调剂,我曾一度顶着来自家人的压力,
热议名校生考研调剂到普通院校 去还是不去(名校考研率)插图
几乎是“逃”出了家门。有人说,名校生不想调剂,是虚荣,是看牌子。那么我要问,调剂生看的是什么?只要能上个研究生,拿个文凭,不管什么科研环境,不管什么学术前途都可以接受,这难道不也是功利吗?

考研结束后,我并没有考上复旦大学。家人为我惋惜,为我联系了好几所普通院校,希望我接受调剂,但我坚决反对。因为自己本科的院校专业排名也已在国内前五之列,这样的学校在学术氛围、科研成果等方面尚不能让我满意,何况是普通院校?复旦大学拥有国内唯一的传播学国家重点基地,我希望能到那里实现我的新闻研究理想。客观地说,普通院校或许也有自己的特色,但较之名校,其在学术环境、人文气氛等等方面都会相对逊色。在那里,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不多,学生也鲜有机会与顶尖的业界名家直接交流,其就业前景也并不乐观。所以我认为,仅仅为了一纸研究生文凭而接受调剂,即使成功,也是消极之举。上一页[1]2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