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到底睡着了没有?妳可以说诗人在想像中幻化成夜莺,也可以说诗人在想像睡着了的自己在梦中变成了夜莺。
因此问题可能不是诗人到底睡着没有,而是诗人要用什麽样的托辞让想像力永远延续?
就像我刚刚说的,想像力是浪漫诗的重点。
如果说诗人是醒着的,那麽是他的想像力使他变成夜莺。
但就像妳已经知道的,诗人也说了,生命是短暂的,而生病的他时间更是迫切,在这样有限的时空中想像力实在太不可靠。
因为人死了就没有想像力了,即使变成了夜莺和永恆的歌声,当想像力枯竭的时候,也就是生命终止的时候,诗人也无力回天。”
不意外,他继续说:“若说是诗人想像自己在睡梦中变成了夜莺,因为梦的本身就是一种无限神秘的空间,用梦来涵养诗人的想像力,也就是把一种神秘的力量放入一个神秘的空间。
因为梦并不是人所能控制的,不是你想梦什麽就能梦什麽,又不是白日梦!
因此,就好像梦的神秘不会随着诗人的消逝而减损,就好像诗人把他幻化夜莺的想像力存在一个永恆的记忆体中,这个记忆体就是梦。
而那篇梦一样的诗,广為流传,所有读者便以那首诗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网路。
只要有人读起这首诗,诗人就可以在诗被阅读的过程中再一次幻化成夜莺。
这麽说来,把想像力托付于睡梦,就变成一种追寻永恆的出路囉?”
“其实又不然。”
他自问自答:“因为只有谁才会作梦?对,人。
活着的人,才会作梦,而且还会对梦加以研究。
因此逻辑上变成这样――诗人希望寄託梦的神秘来延续想像力,想像自己变成夜莺。
但是要做这个梦又不得不回到诗人本身,也就是,济慈希望自己在梦中变成夜莺,变成夜莺的梦成了一首诗,但拥有这个梦的诗人早已长眠地底永远不在,所以诗人的生命成了想像力的限制,也就是想像力的危机,所以也才有浪漫时期很普遍的死亡期许,意思是诗人希望透过永远不会再老化或受病痛折腾的死亡之境,来描写他们希望想像力永远不会枯竭的境地。
我说的清楚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