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现在的归义百姓,大部分人往上倒上四代,估计都还记得一些少数民族语言。
然而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文字记录,或者特别的口耳相传,通常过了四代,你可能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祖宗叫什么名字了。
山民,恰恰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
如果硬要说有,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刻画符号而已。
于是山民们也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来源,更改了乡音,改换了衣服。
颜肃之听了,相当地无语。
远在京师的时候,他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甚至读史的时候还是相当羡慕这些将军、官员的功绩的。
可一旦自己落到这里,发现自己手上的资源可怜,而山民因前辈们的业绩对他十分排斥的时候,颜肃之的心情就不那么美妙了。
将信折了折,塞到袖子里,颜肃之问道:&ldo;送信的人呢?&rdo;方章道:&ldo;还在等着呢,是……山小郎先时常带的人,山小郎在这衙里有个居处,便叫他先去那里歇着了。
&rdo;颜肃之想了一下,随即释然,前衙是挺空的。
甘县令也比较重视山义,有这么个安排也是正常。
只是甘县令到底是底气不够,无法做得更多,细想想,未尝不是朝廷也腾不出手来撑腰的缘故。
&ldo;与他些酒食,饱食后领来见我。
&rdo;方章答应一声,自去安排了。
颜肃之对卢慎道:&ldo;还要你去跑一趟,准备一架犁。
&rdo;卢慎讶然道:&ldo;郎君要与山民?这……&rdo;颜肃之微笑道:&ldo;不然他们如何肯来与我见面?难道要我送上门去吗?&rdo;卢慎犹豫地道:&ldo;这个……不好都教的。
&rdo;颜肃之道:&ldo;那么贫瘠的地方,翻不了天。
&rdo;卢慎领命而去。
曲辕犁不似直辕犁那般笨重,以颜肃之的智商,自然想得到山上开梯田,那必然不可能像平地那么能随便折腾,土薄、地窄。
很可能根本用不到直辕犁,完全是人工劳作。
有了曲辕犁就不一样了,这种犁又经过了改良,犁地之深浅也可以调节,也省力,还比较小巧。
颜肃之取了犁,交付来使。
说是来使,不如说是山义的信使,这是个十四、五岁,犹带一点稚气的男孩子,肤色微黑,笑得很是淳朴。
他的雅言里带一点奇怪的口音,但是已经相当标准了。
衣裳却与颜肃之等的风格不同,是窄袖,下摆也没那么长,下面穿单裤,一双布鞋。
行礼却很是到位:&ldo;小郎君命小人致信与郎君的。
&rdo;颜肃之又问了几句山义的情况,来者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来:&ldo;小郎君每天都复习功课哩。
&rdo;颜肃之道:&ldo;这样很好。
我有一物,你带与你家小郎君。
&rdo;将犁给了他,附赠了一份说明方法‐‐反正,山义看得懂。
为此,颜肃之又送了来使一头毛驴,驴着犁就上了山。
卢慎道:&ldo;郎君,就这样教给他们了吗?粮食、蚕种、海盐,三者可都是……&rdo;不能外传的啊!
颜肃之狡猾地一笑:&ldo;他们有铁吗?&rdo;木头满山都是,犁头却要用铁。
&ldo;……&rdo;这个,还真是没有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