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北师大MAP347心理学专硕考研人格心理学知识重点整理

25北师大MAP347心理学专硕考研人格心理学知识重点整理缩略图


25北师大MAP347心理学专硕考研人格心理学知识重点整理

本知识点真题回顾
2024年北师大map考研真题
**【案例分析】**(50分)
莉莉没有自信,参加工作两年之后还是不愿意和人交流。莉莉自卑内向的人生形成是由于从小学开始到青春期父母的管理特别严厉,要求考试都考前几名,父母认为他做好是应该的,只要没做好就是她的问题。莉莉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直到成年后还很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在工作中与领导同事讲话都会脸红。总是担心自己哪里做不好。从莉莉小学到青春期,父母都对她要求非常严厉。
(1)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20分)
(2)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谈一下莉莉的问题(20分)
(3)莉莉想改善现状,给她一些建议(10分)
2023年北师大map考研真题
**【简答题】**(15分)
请说明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含义,并说明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一、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从人性观上来说,艾里克森是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人们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会出现的危机,从而获得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危机是一个个使我们从逆境中获胜并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机会。
(二)人格动力艾里克森虽然也强调生理过程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为塑造人格的三个主要方面之一,他认为人由生到死是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的。
1.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
艾里克森虽然也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学说,但已并不是那么强调,他更愿意强调的是自我和社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2.自我过程:同一性和掌握感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自我的作用也不仅仅是防御不齿的本能和焦虑。在艾里克森看来,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综合了过去和现在的经验,相对独立而且强大,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使人们建立起自我认同感,获得对环境的掌握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
(1)同一性
①同一性的四个方面
他认为健康自我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要维持一种同一性(也称自我同一性、心理社会同一性)。同一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内心状态,可以包括四个不同方面: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
(2)掌握感
和阿德勒、弗洛姆一样,艾里克森也认为我们具有一种超越和掌握环境的基本需要,它与同一性都是自我的功能,它的满足能为个体提供一种愉悦,类似于但又高于本我满足时的愉悦,而它受挫时也会引发强烈的不满。掌握感的获得有赖于社会的期望和支持。此外,掌握感的获得也有助于提升积极的同一性。
3.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
(1)艾里克森还特别反对弗洛伊德对于社会的消极看法。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和掌握感的获得需要他人的支持,社会不仅可以 助减轻生活中的冲突,而且可以提供给个体被认可的社会角色,来保证个体找到一个有效的生涯依靠,此外,由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认同也可以确保个体获得一种存在和有意义感。
(2)艾里克森认为,之所以两种文化下的人形成了显著不同的同一性,就是因为所处的社会中占主流的价值观不同,而并非是由本能或者性格本身造成的。
(3)通过 助个体在现有的社会秩序中寻找到可用的角色,文化自身也得到了丰富和永恒。不过社会的影响并不都是有益的,因为一个社会中常常并存互相矛盾的价值观,这样要形成同一性就会有些困难。
4.其他:身体区域与行为方式
艾里克森也和弗洛伊德、沙利文一样,对一些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身体区域表示了关注,如口唇、肛门和生殖器。
三、人格发展1.口唇期: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这一阶段大概从出生延续到一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社会两极是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
(1)基本信任
艾里克森则认为婴儿吃奶的经验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母亲的哺乳和拥抱,是婴儿与他人第一次重要的相互作用。
婴儿通过与母亲的互动,对自己和所处的世界会产生一个基本的态度,如果母亲对婴儿的照料总是充满了关爱,让宝宝的各种需要都能得到适时适量的满足,婴儿就能获得基本信任感。
如果母亲经常忽略孩子的需要,或者自己本身就充满了焦虑,无法有效地照料孩子,婴儿就会感到害怕、怀疑,甚至总是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中,没有人可以依靠,这就是基本不信任感。
长大后还一直抱有基本不信任感的人会与人不和、孤僻退缩、拒绝友谊、封闭自己。
(2)基本不信任
基本信任感和不信任感是可以同时存在并互相转换的,因为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包含信任和不信任,这并不一定是有害的。如果二者所占比例是不信任占了上风,自我就会遭到破坏,继而影响到下一个阶段危机的解决。
要是信任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危机得以顺利解决,人格中就能形成一种品质——希望,此后伴随着每一个危机的解决,人格中都会出现一个新的品质,并使自我的力量增强。
获得希望品质的人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因为具有信任感的人不用害怕自己的需要能否现在就被满足,因而能够脱离眼前的局限性,放眼未来。
2.肛门期:自主——羞愧和怀疑
大约从1岁持续到3岁,其两极是自主对羞耻和怀疑。
(1)自主
如果父母很有耐心,在孩子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候态度温和,并且允许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在他自己的时间,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就能感觉到他是有能力控制自己和环境的,这就是艾里克森所说的自主感。
(2)羞愧和怀疑
若是父母缺乏足够的耐心,凡事只要孩子做错,就大声呵斥,或者过于保护、亲力亲为,不让孩子独立尝试,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滋生羞耻感。羞耻感若是发展下去,超过信任感,就会导致对人和事的怀疑,觉得自己并不是独立的,而对别人都充满了敌意。
每个人的人格中都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着自主和羞愧两方面,前者占主导地位则意味着危机的成功解决,从而会产生一种坚决实践自由、自主选择和自我控制的决心,即意志。意志力的出现也就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顺利度过。
3.生殖器期:主动自发——罪恶感
第三阶段相对于弗洛伊德的生殖器期,两极是主动自发对罪恶感。3~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主见,他们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他们以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去探索世界。
(1)主动自发
这时候通达开明的父母会积极地给予儿童表达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为他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看护,以避免孩子受到不必要的挫折和打击。这样儿童将会勇于尝试,去学习去实践,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从而获得主动感。
(2)罪恶感
如果父母不能体会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自主行为都持一种否定的态度,那么儿童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如果主动自发感超越了罪恶感,就能获得又一个适应性的自我品质:决心。这是一种敢于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受到了惩罚,也不会放弃。
4.潜伏期:勤奋——自卑
6~12岁的小学儿童处于这一时期,其两极是勤奋对自卑。艾里克森指出这是儿童开始需要认真学习的时候,他们需要接受一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为适应社会做准备,同时通过学业成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1)勤奋
如果儿童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时不时地获得老师和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明白勤奋的结果将会是成功和奖励,他们就会把兴趣由玩耍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上来,去追求在圆满完成工作之后获得的愉悦,并由此产生勤奋感。
(2)自卑
相反,如果老师和父母一味地打压儿童的信心,则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在这一阶段里,除了要避免儿童自卑之外,还需要防止勤奋感过度发展,导致儿童过高估计工作的意义,甚至把生活等同于工作。因此要注意多多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兴趣,而不要把他们训练成只知道念书的机器。
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能够发展出“胜任”品质,具有这一品质的人能够在工作中自由灵巧地运用自己的才智和技巧。
5.两性期:同一性——角色混乱
12~20岁的青少年已经脱离了儿童期,进入了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关键是同一性问题,虽然同一性的形成是个终生过程,但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因而很容易在青春期出现危机。因此,这一时期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同一性
如果个体有机会在儿童时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比较客观公正,同时他也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建立自我同一性,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充满信心地向着目标努力。
(2)角色混乱
如果一个青少年,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找不到充分可靠的信息来认识自己就会陷入一种混淆不明的状态,艾里克森称为“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有很大一部分青少年的适应不良问题都是由角色混乱造成的。
还有一些年轻人,由于他们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评语都是不好的、负面的。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承认自己真的有那么不堪,于是他们采取投射的方式,把这些缺点、不好的特性全都投射到别人身上,这便是艾里克森所说的“消极认同”。消极认同会使个体疏远和敌视别人,还可能引起偏见、犯罪等社会病态现象。
“寻找自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成功地获得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人格中就会出现“忠诚”这种新的自我品质。忠诚是形成连续不断的同一性的基础,其本质是对真理、对同伴的一种确认和坚持。
6.青年期:亲密——疏离
青年期又叫成年早期,这一阶段大约相当于20~25岁,从这以后就没有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相
25北师大MAP347心理学专硕考研人格心理学知识重点整理插图
对应的时期。艾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发展亲密感,避免疏离感,形成了亲密对疏离。
(1)亲密
青少年步入成人社会,拥有自己的工作,并且开始寻找人生的伴侣,社会角色的需要使他们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而刚刚获得的同一性也将面临考验,为了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就必须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同一性,从而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如果个体之前获得的同一性相当牢固坚定,个体就会敢于冒这个风险,因为他不用担心害怕失去自我,反而能够享受由此带来的亲密感。
(2)疏离
如果一个青年没有获得同一性,或者只拥有浅薄而脆弱的同一性,则会不愿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退回到自己的小圈子里,陷入深深的孤独感之中,所以只能维系一些泛泛之交,或者通过一些杂乱的关系来变相满足需要。
亲密感超越了疏离感,则说明成功地度过了青年期的危机,随之发展出“爱”这种心理品质。爱能够克服人与人之间自然的相互分离,达到心灵的交汇一体,并且建立永久的相互献身的关系,不断促进对方的成长和发展。
7.成年期:生产——迟滞
这一时期从25岁延续到65岁,大约相当于一个人的壮年期和中年期,这一时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对迟滞。
(1)生产
青年成了父母,也发展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年轻人的成长,艾里克森认为这就具备了生产力。生产就是具有创造力和建设性,而不一定是要有子孙。
(2)迟滞
与生产相对应的危险状态是迟滞,迟滞感源于无所事事和枯燥乏味的生活,这种人极度自我中心,总是优先考虑自我,可是又无法利用能力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意志消沉,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如果“关心”这种自我品质形成,则说明生产战胜了迟滞。关心表现在对他人的照顾,以及和他人共享知识与经验。具有这一品质的人能够真正地关怀他人的疾苦,给人以温暖和爱,而且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
8.成熟期:自我统整——失望
这一阶段相当于晚年,从65岁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主要任务是自我统整对失望。
(1)自我统整
如果前七个阶段的危机都得以顺利解决,个体在回顾这一生时,觉得对大部分的经历还比较满意,觉得人生相当地充实、有意义,没有太多后悔和遗憾,这样个体就能获得完满统整的感觉。
(2)失望
若是在之前的经历中遭受了许多挫折,在回顾过去时,看到的只是一连串的不幸,总结自己的一生,感觉一事无成,这时个体就会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恨不得有机会将生命重来一次,因此他们会非常惧怕死亡,最后只能带着沉重的悲伤和恐惧走向生命的终点。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统整胜过失望,他就能具有“智慧”,这是一种直面生活和死亡的超脱态度,它能对后辈发挥积极的影响。至此,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就以循环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
end-
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个在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