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可以重新毕业,考研、留学、工作、来一段Gapyear,你会怎么选(你可以再重新)

如果你可以重新毕业,考研、留学、工作、来一段Gapyear,你会怎么选(你可以再重新)缩略图


如果你可以重新毕业,考研、留学、工作、来一段Gapyear,你会怎么选(你可以再重新)

原标题:如果你可以重新毕业,考研、留学、工作、来一段gap year,你会怎么选?

又到一年毕业季,又有一批大学生开始焦虑。考研?留学?还是工作?未来的人生路,似乎摆成了一道三选一的单选题。但有一群年轻人,于千万人中选择了第四条路。【长江十大经典公益案例】第九期的分享,为你讲述,一群间隔青年的故事——

1

蔡蕊,一个大四计算机系姑娘。如无意外,毕业后的她,会成为一枚高薪的“程序媛”,但她内心其实一点也不爱敲代码,而是怀着一个文学梦。

大四这年,她一个人踏上了印度的土地,开启了为期近一年的 “印度女性采访计划”。

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印度是个充斥着童婚、家暴、性骚扰的国度。真实的印度果真如此吗?女性的生活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蔡蕊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联系好当地姑娘做生活援助,里约电视台记者做项目顾问,巴基斯坦摄影师做摄影指导,她一路向南。穿越班加罗尔、孟买、加尔各答等12座城市,记录下了21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印度女性故事。

蔡蕊有一个大计划——把这些采访故事整理成书,然后申请去英国读新闻学!

蔡蕊和德里设计师阿努帕玛,摄于阿努帕玛的独立设计品牌店“塔拉的小屋”

钱卫新,一个从云南大山里走出的大学生,刚刚毕业的他,本已拿到一份上海金融公司的offer,而且薪资不菲。

但他却不顾家人的反对,辞职回到了云南西双版纳,用直播和影像记录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边境人民的生活。同时保护和采集野生蜂蜜进行销售, 助当地人提高收入,并用销售所得资助当地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如今,他已注册成立了,一家名叫“自然搬运”的公司。

从大山走出又回到大山的钱卫新,在云南农民昏暗的家里,与他们促膝长谈

像蔡蕊和钱卫新一样,毕业后“不走寻常路”的年轻人还有很多。骑单车环游中国的符小惠;去特蕾莎修女之家做义工的廖小涵;去肯尼亚为贫民窟孩子建学校的孙晓;去泰国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调研的李玉镇……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gapper——间隔青年。在毕业和工作之间来一段gap year,通过旅行、社会实践或做公益的方式,去探索世界,认识自己。当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已拥有了比大多数同龄人更多的想法,更多的阅历,也更清晰地明确了自己人生的奋斗方向。

2

蔡蕊和钱卫新这一批年轻人,都是在“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的资助下,开启了间隔年的旅程。

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中国首个资助年轻人实施间隔年的专项基金。通过每年甄选并资助、指导一批高校在校生完成3-12个月的间隔年计划。 助他们积累生活阅历、磨练意志提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最终通过探索世界,认识自己。

今年7月15日,第四届中国间隔年计划决赛圆满结束。10个年轻人将由此启程,踏上逐梦之旅。他们之中,有人即将跟随梦中的橄榄树,开启一场追寻三毛足迹之旅;有人曾是抑郁症患者,计划用一场穿越亚洲腹地的骑行,向更多深陷泥潭的人传递生命的勇气和信念。

第四批受到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资助的大学生们

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是由长江商学院emba11期校友乔新宇,联合程明、舒晶、杨伟强、朱旭等12位企业家联合发起的。

作为最核心的发起人,乔新宇本身就是个“间隔青年”。25岁那年,他曾辞职游历欧洲和东南亚,从此与“间隔年”结下不解之缘。此后十几年,工作之余,他经常给自己来个career break,像王石登山和哈佛游学一样,时不时“间隔”一下!

长江商学院emba11期校友、长江商学院澳新校友会执行会长、埃生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乔新宇在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山途中

走过几十个国家后,乔新宇不得不承认一个尴尬的事实:在他去过的国家之中,幸福感最低的就是中国人。

不知何时,迷茫、焦虑,开始成了这代年轻人的主题词。目标性和幸福感,则成了无比奢侈的东西。而乔新宇发现,在路上遇到的许多gap青年,身上都有一种当下中国人稀缺的特质: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很容易获得快乐!

“如果我能在中国推广间隔年,让中国的年轻人在步入社会之前,认真想一想自己到底要什么,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好事。”这个想法悄悄在乔新宇心中扎了根。

2007年10月,乔新宇进入长江商学院学习。彼时,长江首创性地将人文课程与公益实践系统引入商学管理教育,成为全球首家提出企业家“人文关怀”的商学院。这对乔新宇的“间隔年计划”有了不少启发。

同时,在长江商学院,乔新宇结识了一批人生挚友——一起参加戈壁挑战赛的长江戈友们。从2008年起,他连续6年参加戈壁挑战赛,每年,四天徒步穿越112公里无人戈壁。严峻的自然环境,超越极限的生死历程,让他们结下一辈子的深厚情谊。这些并肩作战的长江戈友也是最能读懂乔新宇对间隔年执念的人!

乔新宇和长江戈友们都是生死之交

2014年,乔新宇联合长江戈友在内的12位企业家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他们还特地邀请了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曲向东担任项目顾问,作家、主持人、民谣歌手大冰、“中国间隔年第一人”孙东纯。则担任项目推广大使

他们相信:通过资助那些有思想、有创意、有勇气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年轻人,让他们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思考一下未来想做的工作或人生的意义。再进入社会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具备更独立的思考能力、更多的创新意识、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截至目前,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已为38位年轻人提供5000-50000元不等的资助,以 助他们在海内外实施三个月至一年的间隔年计划。

3

2015年,中国间隔年计划发起第二年,就荣获了第二届长江商学院公益奖。但是乔新宇和发起人们并没有止步于此,在长江公益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对项目思考的焦点,不局限于具体的操作层面,而是深思如何对当代青年、以及社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间隔年之路上除了提供金钱资助,我们还能为年轻人做些什么?

答案是——阅历和思想。

长江商学院的企业家校友们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他们提供给年轻人的人生益,处远胜于金钱和物质。

2016年3月29日,“中国间隔年计划”周年分享会上,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与长江商学院,签署了“导师合作备忘录”。

在长江商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在长江校园内部展开导师招募。

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事业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已经不少,而导师制度还对导师与学生的沟通做出明确的时长要求。不仅如此,报名过程也十分严苛,从填写报名表格到深入沟通,每一步都在考察担任导师的意愿强烈与否。是只想随便抽点时间应付,还是认真对待?

即便如此,2016年,依然有17位长江校友,通过公开招募加入“长江导师计划”,甚至出现了两位导师对一位间隔青年的“豪华配置”。

17位长江校友出任的中国间隔年计划导师团

emba28期校友陈琬

担任间隔女孩李敏华的导师

陈琬:长江商学院emba28期校友,柏林自由大学传播学硕士,兰州二建集团副总裁,摄影师、作家,曾任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夏季驻村艺术家

李敏华的间隔年项目是——通过影像方式进行“中非公益对话”。一开始她选择的拍摄地点在非洲贫民窟,可这个原以为有意思的计划,并没有给她太多惊喜。而真正给予她间隔年体验的是,离开贫民窟后漫游非洲大陆,她偶遇了逃至岛屿的同性恋群体,结识了百年前移民至非洲荒岛的中国人……

导师陈琬一语道破真相:“你此前想的是社会责任,而非自我表达。”优秀的人通常会不断提高对自己的期许,可当掌握足够力量自主创作时,反而不太敢去自由地表达自己。

她对李敏华说:“解放自己,是这个年纪最美好和最必要的事情之一。”陈琬鼓励李敏华认识到无论是想法、行为还是创作,自己都是自由的,不需要为了任何东西而拘束自己。

离开非洲之后,李敏华申请了到澳洲的打工签证。如今居住在墨尔本附近一个乌托邦式的社区里。刚过20岁的李敏华,已经明确找准了人生方向——影像人类学的学习和研究。

李敏华作为分享嘉宾在少年中国说活动现场分享间隔年故事

在人生轨迹变更的过程中,长江导师给予她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

李敏华曾说:“陈琬老师给我精神层面的 助是巨大的,我和陈琬老师会成为一生的知己!”

4

作为一种舶来品,间隔年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如今已是风靡西方的一种生活体验。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陆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门推进间隔年的组织。

不过,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间隔年仍然是个新鲜事,甚至被误读为“大学生趁毕业之际到处游玩”。

当乔新宇开创性将间隔年和公益结合时,也不免招致诸多争议:不符合社会现状;资助年轻人旅行怎能叫做公益?

少年中国说间隔青年高校巡讲活动

一位资深公益人士曾说:“如果乔新宇老师用发起中国间隔年基金的这笔钱去做其他的公益项目,比如救助自闭症儿童、残障人士等,那么三年后带给他的名誉和资源都会比现在多得多!”

但乔新宇从未言过遗憾,青年发展公益领域不似扶贫类能很快看见成效,这是件耗时的事儿。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看到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中国缺少且没有多少人在做的公益。

2010年,美国《国家》撰稿人威廉·德莱塞维茨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曾说:“中年危机不仅仅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应该始终保持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始终充满勇气,不随波逐流、不盲从父母、同伴、学校或者社会的想法,而是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年轻人永远不要过分谨慎,才能避免从优秀走向平庸和‘油腻’。”

在乔新宇看来,既然中国有这么一群青年,敢为天下先。在各方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勇于挑战间隔年,寻找内心真正的声音,为何不推他们一把?

他说:“作为长江校友,我们希望在中国的年轻人心中种下一颗颗种子,一颗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种子。早晚有一天,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并开出芬芳的花朵。让我们共同期待鲜花盛开的一天!”

5

三一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劲老师,这样评价中国间隔年计划:

三一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李劲

长江公益在这个项目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值得赞赏。 长江商学院动员了校友和师资参与这样一个项目,不仅是校友承担资助角色,而且校友和师资又担任导师角色,充分利用了长江商学院的资源和优势,使项目从一个校友
如果你可以重新毕业,考研、留学、工作、来一段Gapyear,你会怎么选(你可以再重新)插图
的发心,变成众多校友和学院的集体行为,让这个项目过得进一步扩展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6

关于更多间隔青年的故事,以及成立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的完整历程,强烈推荐大家阅读《无公益,不长江》一书。

全书共收录长江商学院十个优秀公益案例。

作为中国最有情怀的一批民营企业家,长江商学院校友们拥有着怎样的公益智慧?这一次,他们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读者。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