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985高校导师,将研究生实验室打卡时间规定为早8晚10博士生…(中央财经大学如何看待985)

如何看待985高校导师,将研究生实验室打卡时间规定为早8晚10博士生…(中央财经大学如何看待985)缩略图


如何看待985高校导师,将研究生实验室打卡时间规定为早8晚10博士生…(中央财经大学如何看待985)

  最近,这样一个话题,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图源:知乎
  提问者指出,导师对组里学生越来越过分,前天竟然直接要求早八晚十点,并强制每个人打卡。在此之前已经将学生每个月的补助扣除(虽然不是强制的,但是我们组学生干着最累的活,别的组的学生导师都会给)。另外,每周开组会,大多时候会对学生言语辱骂。
  
  现在大家非常气愤和痛苦,组里已经有学生抑郁症了,以后他肯定会更过分,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种现象正常吗,或者有什么建议。
  相信不少硕博生有着与他同样的苦恼,就在4月25日,科学网才报道了一起引发热议的事件:清华大学化工系某课题组,要求“博士生发表8篇一作sci论文才能毕业”。
  
  一位接近该课题组的匿名人士,接受了《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发表要求》并非张如范真的打算这样执行的一个硬性要求,而是他给学生提出的一个期望,所以把每一条指标都制定得略显夸张。”
  
  并且,匿名人士也表示:在清华大学强力破“五唯”要求下,这位导师“不会蠢到跟学校对着干”,这只是他表达对学生科研工作的一种期望。
  强制or期望?
  博士生被困在“拉锯战”中
  严苛的导师,不免对博士生存在较高的期望,但在不同类型的博士生眼中却是“福祸难料”,热爱科研、愿在学术圈闯出一番成绩的博士生们,会因此愈发勤奋;大多数拒绝被“卷”的同学们,可能每天都活在“拉锯战”里……
  1. 有博士生指出:相较于早8晚10的博士生强制打卡要求,其他多数课题组按点打卡尽可能地设置一个“合理”的范围,但逃不过专业的特殊性,即便晚上不打卡也得在实验室或自习室忙到晚上12点也不算晚,导师24小时随时打电话布置任务,有时连周末也不放过。
  
  2. 中科院博士表示:当时自己所在的课题组并没有硬性要求,但因为周围的人差不多都是这个状态,甚至更拼,所以带动着自己也很努力做实验、发文章;
  
  3. 也有博士生感叹:虽然没有要求,但是你没文章的时候,呼吸都是错的(压抑氛围拉满)。
  
  4. 博士生分享被导师push的日常实例:博士生被导师问及为什么有时间睡觉,没时间搞好手头上的工作。
  
  有博士生生病比较严重,和导师说了以后,导师安慰他好好休息,实验以后再说。当时学生挺感激的,结果仅仅过去2小时,导师又问:病好了吗,我们谈谈这个实验,你今天把啥啥啥做了,数据梳理好发给我……
  
  在这样的现状下,博士生该如何实现“自我救赎”?
  如何与导师建立“良性”沟通?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巴特·努尔达姆(bart noordam)等人,联合写作了一本名为《驾驭你的博士学位:博士生时代及以后的生存与成功》的书,他们将其中如何与导师沟通的部分发表在《科学杂志》网站上,以下是与导师简历良性沟通的关键点:
  
  图源:www.sciencemag.org
  1.清晰导师的属性,了解他的沟通方式
  如果你的导师刚开始是助理教授,她可能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实验室里,在你身边工作。如果是这样的话,将有很多讨论的机会,正式和非正式的。除非你的导师非常不善于沟通,否则自然会发展良好的融洽关系。
  如果你的导师在机构中地位稳固且声望高,那么她可能很少出现在实验室中。他穿梭于国际会议之间,会把头伸进门口快速打招呼,他可能只与她最资深的博士后会面,评估实验室的进展。如果这是你的情况并且你感觉像一个”工蜂”,与导师相隔遥远或难以接近,那么你们之间可能很难直言不讳,并让你导师知晓你的顾虑。
  
  但是,无论你的导师的风格如何,你都可以找到让自己被倾听的方式。你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只要你有重要的事情要讨论,就预约面对面的交谈。即使你能多次见导师并有许多非正式谈话,正式谈话将允许你安排你的问题和澄清重要问题。如果你为会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只需要
如何看待985高校导师,将研究生实验室打卡时间规定为早8晚10博士生…(中央财经大学如何看待985)插图
15 分钟左右的时间见导师。
  2.结构化沟通是关键
  一旦你的预约已经确定,请花时间准备。带着一份书面问题和疑虑清单去参加你的会面。保持简短——每次会面不超过三个问题。具体化:问”那么,您觉得我进展如何?” 这样的问题只会鼓励你的导师笼统地回答,或者说一些鼓励但毫无意义的话,或者——更糟糕——贬低,但毫无意义的话。
  例如,如果你需要指导如何推进你的研究,请带着你自己关于如何进行的想法来参加你的会谈。为你的导师提供足够的上下文,以便能够为你提供有用的输入。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没有说话了,请给他一份你最近结果的简要总结。
  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学习良好的沟通技巧可能是一项挑战。但是,培养与导师的有效沟通,特别是如果他或她是一个沟通不畅或难以接近的人,是一种技能,将很好地服务于你整个职业生涯。即使你成为一个没有老板的独立企业家,你肯定会有客户和同事,他们将大大受益于你的沟通能力。
  当然也有狠招,就是充分发挥“共情”的力量。有网友指出,导师强制规定实验室打卡时间,无非就是为了让博士生们专注科研。那作为学生,就要把热爱科研的状态充分体现出来。比如:
  打卡时间导师未出现在实验室,大家就轮流去找导师讨论实验问题;
  晚上也一样,每小时派一个人主动给他打电话讨论文献和课题;
  凌晨三点致电导师,和他分享迸发的论文idea;
  久而久之,当私人时间被打扰,导师就会知道“早8晚10”这14小时的打卡制有多深受其害了。(仅网友建议,斟酌慎用)
  来源:本文系募格课堂整合,参考来源:科学网、科研协作研究所、知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