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选择题练一练12(多选)2023年…来自考研政治 -微博(考试必备选择题口诀)

考前选择题练一练12(多选)2023年…来自考研政治 -微博(考试必备选择题口诀)缩略图


考前选择题练一练12(多选)2023年…来自考研政治 -微博(考试必备选择题口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好像认识你,但没完全认识。

?

说的就是在初试考场上雄赳赳气昂昂的那些知识点。

?

它们安安静静地躺在那,有一种想让考场选手也躺平的魔力。啊啊啊!这…我是谁?我在哪?凉了?!顿时间,身上冷汗毛直竖,瞳孔逐渐失焦,手不自觉挠向了头顶本就日渐稀疏的头发。

?

为了避免此情此景,让我们一起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看新传考研初试中曾出现的那些“我们之间,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的知识点!

?

希望今年上考场之时,大家不要有漏网之鱼,考的都会~

?

01

嵌入理论(2022北京大学)

?

嵌入理论(embeddedness)来源于经济社会学,并逐渐被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嵌入”最早由波兰尼提出。嵌入理论本指社会经济结构是嵌入社会关系之中,之后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理论的代表性学者格兰诺维特认为不仅经济行为,所有行为都嵌入社会关系中。“嵌入理论”把行为人的选择置入既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之中,人是既定社会关系和结构的产物,受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

格兰诺维特把嵌入划分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关系嵌入是指关系双方重视彼此间的需要和目标的程度,行动者就可以直接从网络节点的相互联系中获取信息收益。结构嵌入则是组织之间不仅具有双边关系,而且与第三方也具有同样的关系,使得群体间通过第三方进行连接,而形成以系统为特征的关联结构。

?

此外,嵌入理论还提出强连带和弱连带的概念。它认为强连带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而弱连带则可以为他人带来信息支持。若将该理论应用到社交媒体研究中进行分析,则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强连带为主、弱连带为辅的虚拟社区,它的互动手段更多样,互动层次业更深,可以促进线下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增长。而微博则是缔结有价值的社会关系、以弱连带为主的平台。

?

02

媒介考古学(2022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

媒介考古学〞的提法脱胎于“电影考古学〞与“知识考古学〞,常常被用来指涉一种以媒介物质为中心的、“回溯—前瞻式〞的研究取向,其代表人物有基特勒、齐林斯基等。媒介考古学旨在考掘历史上那些失落已久、转瞬即逝、止于想象的媒介物,其理论资源包括电影考古学与德国媒介理论,其问题意识在于它挑战了媒介研究的非物质性偏向、媒介正史的连续性叙事、以及媒介末来的总体性构想。

?

媒介考古学的研究取向包括:a.恢复物质性。即借助文字或图像档案,将媒介还原为可触、可感的媒介物。b.寻访异质性。即寻找那些失落已久、转瞬即逝、止于想象的另类媒介。c.捕捉复现性。即捕捉那些再次出现的媒介元素,以及人们对不同媒介的似曾相识的感受。媒介考古学并非一个独立的学科或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而是一个开放的后现代学术场域。

?

媒介考古学的价值在于其可以在主流的媒介现象之外辟出另一条线索,打通媒介的历史、类型与机制间看似无法逾越的时间性障碍。但是,媒介考古学缺乏明晰的焦点,关注的对象太过琐碎,对另类的媒介设想及幻想也大有浪漫化的嫌疑。此外,它一味标榜自己反对历史叙事的立场,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自我窄化的倾向:只关心媒介或个别媒介使用者层面,却对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勾连不甚关切。

?

03

信息错失恐惧症fomo(2022北京师范大学)?

?

“信息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又称错失焦虑心理、错失焦虑症等,特指那种总在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的焦虑心情,也称“局外人困境”。最早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被赫芬顿邮报在2002年提出,而后又被美国《商业周刊》杂志在2007年以一种类比“传染病”的形式进行描述,受到了广泛关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我们享受着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被社交媒体等“蚕食”,它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由此引发了“信息错失恐惧症”。

?

04

服务式新闻(2022北京工商大学)?

?

服务式新闻,也称服务性报道,或者实用性报道,其来源可追溯到普利策新闻奖创立之初的“公共服务成绩优异奖”。它是一种为社会公共事务或人们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非商务活动无偿提供信息的新闻。从广义讲,传播新闻信息本身就是为读者提供基本的服务;从狭义讲,是指一种特殊的新闻品种,即专门的服务性新闻。其特点是注重贴近性与实用性、讲求及时性和适时性、要求新闻来源和媒介具有权威性。

?

05

数字零工(2022中国人民大学)?

?

美国学者马尔卡希在《零工经济》中对数字零工做出如下描述:数字零工是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的自由职业者,主要包括群体工作和经应用程序接洽的按需工作两种形式。数字零工的工作方式是用时间短、灵活的工作形式,取代传统的朝九晚五工作形式,包括咨询顾问、承接协定、兼职工作、临时工作、自由职业、个体经营副业,以及通过自由职业平台找到的短工。数字零工的主要特征有:学历水平偏低,主要集中于初中以及高中/中专;低技能化工作,从事职业主要以低技能体力劳动职业为主(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数字零工也面临较多问题,一方面,数字零工缺乏稳定性和保障性,未签订正式劳工合同前提下面临法律保障的缺失,数字零工往往需要应对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稳定、无法享受雇主提供的保险福利等风险;另一方面,数字零工缺少合作模式,多停留在个人独立工作的状态,仅适用于小规模低组织度的经济活动。

?

06

曼海姆的知识传播思想(2022西安交通大学)?

?

01

思想概述

?

曼海姆是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他开辟了知识社会学和传播研究相融合的早期路径。在本质上,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就是一种知识传播学,它探讨了“知识”在社会与历史进程中的起源、扩散、碰撞和综合提升这一完整的知识传播过程。

?

? 知识的来源及其偏向性

曼海姆对于“知识”的定义极为宽泛,几乎包括了认识、思想、观念、意识、信息等所有内容。他强调知识或思想的偏向性和差异性,认为思想、观念或知识的现代社会来源要远比其心理根源和古代起源更重要。知识的来源和类型在不同社会和不同历史阶段存在很大差异,于曼海姆而言,他更关注知识的阶级偏向性和知识的世代/代际偏向性。

?

??知识的扩散与碰撞

曼海姆所论述的知识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过程,具体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第一是知识在不同群体或领域之间的传播、扩散和碰撞,尤其是政治人物和政治领域的重要性。第二是知识在特定群体内的扩散和碰撞,尤其是从先驱者到追随者的传播过程。第三是知识在不同世代之间的扩散和碰撞,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长辈的知识反抗和知识反哺。第四是知识在跨越时空和人群的传播中,通过矛盾和碰撞而走向更高层次的知识综合。

?

? 知识的相对综合

曼海姆认为,不同群体的知识虽然存在差异性、偏向性和矛盾性,但它们之间同时也具有可沟通性或可交流性,因而,知识的相对综合是可能的,但并非平均分布。

?

02

评价

?

曼海姆的知识传播思想,其主要贡献在于不但指出了知识的社会性、群体性、偏向性或意识形态性,而且还具体分析了知识及其偏向性在不同群体和领域之间的碰撞和扩散过程。但它也存在以下不足:忽视了思想或知识本身具有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相对独立性;忽视了不同群体的知识本身或许也会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普遍性;忽视了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再次偏向,尤其是传播媒介的偏向性;相对忽视了知识分子与其它群体甚至官僚机构的合谋性。

?

07

次生口语文化(2022同济大学)

?

“次生口语文化”(secondary orality)是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理论家沃尔特·翁提出的说法,是与“原生口语文化”(primary orality)相对的概念。原生口语文化是尚未触及文字的自然原生态的口语文化,而次生口语文化则是电子传媒中衍生出来的新口语文化,是书面语被电子技术媒介化的产物,本质上是书面语的音声表征。次生口语时代并不是像原生口语那样面对面地开展对话,而更多地是以一种虚拟的、仿真的方式开展以电子网络为媒介的公共对话。通过对原始的真实对话进行仿真、修复,次生口语文化超越了时空限制,不仅能够将音声凝结在特定的时间中反复播放给散布各地的听众,同时其表达效果受语境的制约较小,甚至是去语境化的。但和原生口语文化一样,次生口语文化也会产生强烈的群体感,它的知识生产具有高度的对话性和情景化。

?

08

跨媒介叙事(2022暨南大学)?

?

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属于内容创意理念,早期主要应用于营销广告,后期突破了市场营销领域进入了娱乐领域,尤其是文学ip改编动漫领域。该概念最早由亨利·詹金斯提出,他表示跨媒介叙事即“一个整体要素在多个(媒体)渠道中系统地分散,以创造统一和协调的娱乐体验的过程”。所谓“跨”不仅是技术上的融合、贯通,也是对“技术、产业、市场、内容风格以及受众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的重构,即其核心在于对整个生产关系的重构。

?

跨媒介叙事必不可缺的三元素:跨平台、参与创作者的扩充、故事的延展。不同媒介平台在创作故事时,在内容或逻辑上,坚持拼图式的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原则,即互文性。在理想的环境下,每个平台都有新的文本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跨媒介叙事的参与者除了作者和媒介运营者外,还包括受众。其受众参与方式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粉丝社群的“集体智慧”。故事的延展是跨媒介叙事的灵魂,而在延展核心故事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受众的广泛讨论,是跨媒介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

?

09

文化资本(2021复旦/上交)

?

“文化资本”(capital culture)是布迪厄对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进行扩展之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

?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它虽然不像经济资本那样可以量化,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

文化资本具有阶级性和控制性,教育是一种文化资本投资,是用自己所认可的价值体系、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来培养自己所认可的、能够支持自己的劳动者,是一种在于巩固政权,延续统治体系所进行的投资。

?

文化资本其有三种常见形式:

?

01

具体化(内化)文化资本

?

即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是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技能、修养。具体化文化资本有以下特点:具体性和实在性(文化资本存在于身体中,并通过体态仪表等身体活动表现出来)、个体性和社会性(个性投入如时间和精力,社会性如家庭和学校教育、阶层和社区氛围浸染)、个体依附性(文化资本不可能离开身体而被转让或流通)、家庭基础作用(少年儿童时期的家庭作用)。?

?

02

客观化文化资本

?

即文化能力的物化,以文化商品存在,具有物质性(可像经济资本那样直接传递和转让,如乐器、书籍等)和象征性(文化商品又是储存于身体中的具体文化资本的外化或客观化,决定其同具体化文化资本有共同性,即转让或传递的有限性——只能转让所有权)。?

?

03

体制化文化资本

?

即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典型形式是通过毕业证书、职称证书等确定的学术资格或文化程度,具有标准性、普遍性、可比较性、文化资本转化经济资本的直接现实性。?

?

10

媒介化政治(2021清华大学)

?

媒介化政治,即媒体逻辑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干预和影响,如今已经成为各国社会普遍面对的问题,它是”媒体领域”和”政治领域”长期互动、共同促进的结果。在当今民主政治和公共生活中,媒介化政治传播占据着核心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方面,政治媒介化对于民主政治和政府形象产生积极作用。在政治媒介化时代,大众媒体的发展及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迫使权力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加快民主化进程。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催生了以提高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速度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政府行政管理过程的数字化政府或媒体化政府。

?

然而,媒介政治化的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首先,公民被想象成为消费者,公民新闻的出现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流量,以往严肃的新闻也不断以娱乐化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此外,公民缺乏理性应对”信息风暴”的能力,在各种信息的制轰炸之下,很容易失去辨别能力,引发与当前政治制度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状况出现,政治稳定受到更为严重的挑战。

?

互联网以其共时性、共享性,构成复杂多变的舆论场,只有利用好互联网,才能让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

?

11

数据库消费(2021北京大学)

?

数据库(database)指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而数据库消费现多指一种后现代的文化消费特征。

?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以趣缘社群为中心,形成了丰富的粉丝文化。约翰·费斯克认为,作为受众的读者粉丝(消费者)在整个文化生产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他们将原初的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提供的文本进行交流、改写,形成新的文本,他们的消费方式,其实是”数据库”式的:原作形成数据库,读者从中提取各种资料要素来进行创作/消费。

?

日本学者东浩纪于其著作《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眼中的日本社会》中指明在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凋零之后,后现代的写作从”故事消费”转向”数据库消费”,宏大叙事的”树状结构”(即意义结构)被彻底抽掉了,变成了”宏大非叙事”的拟像元素的增殖与消费。例如同人文化中明星cp续写的二次创作,知名ip的编改联动,都是典型的数据库消费。

?

12

媒介变形(2021北大深圳研究院)

?

“媒介变形”理论由费德勒提出,他认为媒介的变形是由感知需要、竞争、社会与技术革新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引发的。在他看来,媒介”如同其他系统一样,媒介通过一个自发的自我组织过程来应对外部的压力。像生物物种一样,媒介进化是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增加生存的几率。”

?

媒介变形的核心在于指出媒介是复杂的、具有适应性的系统,媒介形态变化遵循六个基本原则:

?

?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都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内共同相处和共同演进新的媒介在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他媒介的存在与发展。

?

?形态变化:新媒介不会自发和孤立地出现,它们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脱胎出来。

?

?增殖:新出现的传播媒介形式会增加原先各种媒介形式的主要特点。

?

?生存: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为了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生存,都被迫去适应和进化。

?

?机遇和需要:新媒介并不是仅因为技术上的优势而被广泛采用,开发新的媒介技术还有社会、政治或经济的原因。

?

?延时采用:新媒介技术获得商业成功总比预期要花更多的时间,往往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

13

共情传播(2021暨南大学)

?

所谓的共情(empathy,也译作”同理心”“移情” 或”神入”)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和思想感受,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动。共情不是一种情绪或感受,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

共情可以视作人际传播的一种,也被广泛应用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各类传播中,如借助文字、音乐或视觉符号营造对人和事物感同身受的情绪,推动受众进行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并构建共识。例如《主播说联播》打造与受众面对面沟通、引发情绪共鸣的场景,国际传播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等。

?

14

solomo(2021华南理工)

?

solomo是由著名风投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首先提出的概念,它由”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三个单词的开头两个字母组合而成的,连起来说就是”社交本地移动”,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

具体来说,”social”?即是以facebook、新浪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类网站;”local”意味着在智能终端设备中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应用,其代表有美团、百度地图等;”mobile”即随着4g、5g网络发展融入人们生活的移动互联网。其具体应用早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新趋势的出现,需求也会随之改变,作为三者融合的新形式solomo也会有诸多的新表现。

?

15

互文性(2020暨南大学)

?

“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

互文性概念打破了结构主义文本的孤立性和封闭性,是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反拨。它提出任何文本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并在差异中形成自身的价值。

?

16

新闻指导性(2020中南大学)

?

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新闻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 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改革开放大业。新闻指导性始终受道义上、思想上的影响,决不能把新闻指导性当作指挥权。

?

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为:①鼓舞 ②示范 ③论证 ④启发 ⑤解释 ⑥预测 ⑦警戒。它既可以迅速地在受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立即收到明显效果,也能潜移默化地产生长期影响。

?

17

比特视域(2020华南师范)

?

比特是计算和数字通信的基本信息单位,也是最小单位,这些状态值被表示为0和1的组合。20世纪80年代初,在计算机技术和控制论的影响下,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指出,在计算机和互联网语境下,比特作为质料所承载的数字空间不同于现实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存在,不是由原子物质所建构而成,它可以是一种无限的空间延伸,亦可以是一种非实体的存在。?

?

“比特视域”即数字比特( 0/1) 代替了传统视域的原子质料所构成的赛博空间或区域中所呈现的视点和周围点。“比特幻相”和“比特时间流”是作为建构比特视域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使比特视域呈现出两个特点:①在赛博空间中,事物的空间质料不再是原子。比特介质可以打破原子空间的三维方式,同时以多样化的维度方式而存在。?②在以数字化虚
考前选择题练一练12(多选)2023年…来自考研政治 -微博(考试必备选择题口诀)插图
拟生成的赛博空间基础上,可以对客体显现进行无限和有限的时间干预。

?

?

参考文献

1.?张学波,马相彬,张利利,郭琴. 嵌入与行动者网络:精准扶贫语境下扶贫信息传播再思考[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09):30-50+126.

2.?赖炜. 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理论及其在社交媒体研究中的应用[j]. 新媒体研究,2018,4(14):11-13.

3.?小小班真题热词|信息错失恐惧症https://mp.weixin.qq.com/s/g6kdyljb72l4rfo7f4affq

4.?施畅.视旧如新:媒介考古学的兴起及其问题意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07):33-53+126-127.

5.?唐宏峰.虚拟影像:中国早期电影媒介考古[j].电影艺术,2018(03):3-10.

6.?杨开. 从“十二五规划”看传媒的服务性新闻[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4):186-187.

7.?小小班真题热词|数字零工https://mp.weixin.qq.com/s/qkjxtdue8_npswuvza_poq

8.?王佳鹏. 知识的起源、碰撞与综合——曼海姆的知识传播思想及其贡献[j]. 国际新闻界,2021,43(07):80-98.

9. 《新青年|贾志杰:神话在有声读物中的知识性与艺术性呈现——以喜马拉雅fm为例》https://mp.weixin.qq.com/s/sheaui8oogccrdj4ikmoig

10. 黎杨全. 走向活文学观:中国网络文学与次生口语文化[j]. 探索与争鸣,2021(10):148-161+180.

11. 《赵涛:次生口语时代的知识生产》https://mp.weixin.qq.com/s/p_a0tb39yiqrnz8e5dwqgq

12.?周杨.文学ip改编动漫的跨媒介叙事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3):143-146.

13.?《何谓跨媒介叙事》https://mp.weixin.qq.com/s/qqnsqrqlrbq2bsdbf_qxjg

14.?陈先红,宋发枝. 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理研究[j]. 新闻界,2019(05):35-41.

?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