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崩了、逆向考研火了他们从“双一流”卷到“双非”_高校…(研招网崩溃了?)

研招网崩了、逆向考研火了他们从“双一流”卷到“双非”_高校…(研招网崩溃了?)缩略图


研招网崩了、逆向考研火了他们从“双一流”卷到“双非”_高校…(研招网崩溃了?)

原标题:研招网崩了、逆向考研火了:他们从“双一流”卷到“双非”?

今天,考研预报名就要结束了。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式进入倒计时,有报道估计,本次报考人数或将突破500万人,难怪研招网又崩了……

近来,考研相关话题频上热搜,其中,#约两成考生选择逆向考研#引发热议。

据悉,在2023年统考中,约两成考生“逆向”报考,将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不如本科在读的学校作为考研目标,甚至有考生从985、211考到了“双非”院校。
深圳大学2022年共录取硕士生5006人,“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高达41%,其中不乏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名校生。
以往,读研院校一般都得找个比本科好的,最起码也得与本校平级,“逆向考研”却突破“向上考研以实现学历升级”的一般规律。
这些考生“逆向”报考的考量是什么?逆行之后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如何?有人患了“上岸羞耻症”,有人找到内心的平衡?
如何看逆向考研背后的学历贬值、文凭通胀等根源?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01考研越来越卷他们从清北卷到了双非?“逆向考研”又一次爆火,双非院校成了“香饽饽”。这反常的操作,到底图什么?
no.1
读研大军,逆流而行
其实,“逆向考研”的风早从前年就开始刮了:
2021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公布,报考该校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名来自“双一流”高校,仅浙江大学就有96人,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一流大学的毕业生。
去年,多所“双非”院校相继披露研究生招生数据,其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数量令人讶异。
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3188名硕士研究生新生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其中来自985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的新生有8人,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来自211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的则有38人。
可见,从985、“双一流”高校考研到“双非”的学生并非个例。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双一流”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
相比之下,双非院校反而热度上涨,报考人数大幅增加。
比如,西藏民族大学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23.2%。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越来越多人、不乏双一流高校生,将双非院校作为上岸新出路。
去年,徐非从双一流学科高校考入双非高校。她本以为自己的本科学校是班级里较好的。但出乎她意料的是,自己研究生所在专业的60人里,有13人的本科是985、211,其中不乏学生来自上海交大和人大等顶尖高校。
在“逆向考研”的群体内部,其本科院校分布也呈现一定规律:
对23届考生本科院校层次及其所报考的院校层次的调查显示,在一众高校里,211学校的学生选择逆向考研的最多,占比48%;985与其他双一流高校中选择向下报考的则分别占21%和17%。
no.2
决定逆流而行
是主动取舍,还是别无选择?
相比于“正向”考研大军的浩浩荡荡,“逆向”考研的人数还只在小范围内形成趋势,目前还属于“非主流”的选择。
不过,同样是与主流背道而驰,大家走上这条路的考量不尽相同。

图片来源:某985大学树洞截图
对于一些身经百战的学生来说,“卷累了”是他们选择逆向考研的首要原因。
徐非当时的状态已经很难支撑她再考985学校了。最终,山西财经大学进入徐非的视线——这所学校离徐非家只有200米,而且跨考的专业她很满意。
因考研失利而被迫接受“向下”调剂的考生们则形容自己的心态:只要能“上岸”,管它是什么“岸”。
本科毕业于一所国内顶尖985大学的陈铭,“二战”考研还是没过线,只差两分,他无奈接受调剂到一所“双非”院校。

当然还有一些学生,“逆向考研”属于他们综合考量自身能力、兴趣爱好、就业形势和城市偏好之后的理性选择。
兼顾到地域环境、科研方向、未来就业等多方面因素,于中正说,南京工业大学的化学学科进入esi综合排名全球前1‰,学科实力强劲加上高就业率等多方面因素让他选择报考。
尽管生长于辽宁丹东,本科就读于双一流高校山西大学,但于中正的心中一直有个“江南梦”。考研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升学,更是对未来生活与工作地点的选择。
无论是别无他选,还是主动取舍,开弓没有回头箭。但不同的目标与心态,注定了不同群体逆向上岸后的感受千差万别。
逆行之后,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no.3
逆流而行之后
有人悔不当初,有人以退为进
一开始就目标清晰的考生,或是向热门强势专业集结,或是跟了比较好的导师,或是去到一个理想的城市……
所谓的“降级”不仅没有让他们丧失斗志,反而让他们以退为进,拾级而上。
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十年后,卞乐踏入了江苏海洋大学的大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再次返回校园,可以用更严谨的逻辑思维准备课题,同时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实验设计也更加方便,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一些最新的理论知识。
同时,双非院校可能压力更小、环境更轻松,同学之间也没有那种焦灼竞争的紧张感。
“脱离本科的内卷之苦后,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好起来了”。
一些同学通过正常努力就能获得以前“卷生卷死”才能拿下的各种奖项,真正体验到了“小河大鱼”的幸福感。
硕士就读于双非的小徐意识到,985的本科背景带给他的不仅是个名校的名头,还有一直以来形成的认真、勤奋的学习习惯。
然而,对于一些被迫调剂、别无他选的研究生而言,当“上岸”的喜悦淡去,面对毫无意义的水课、无法同频的室友以及没那么有 助的导师,心里的落差感越来越强。
刚上研一的时候,陈子斐每个月都有退学的念头。最开始接触的是环境,新学校设施差,吃饭不习惯。后来上课了,她又发现,自己想学一点东西的期待恐怕要落空了。
上课内容很难,老师也很认真,却是那种很认真地没讲清楚。刚开始她会因为听不懂课感到紧张,后来发现听不懂也没关系,因为考试很水,不用太学就可以过。

他人的不解、同辈的比较、学校的落差,社会赋予逆向考研“偷懒”“躺平”甚至“失败”的标签,更是形成了一部分研究生挣扎不出的漩涡。
大多数去“双非”读研的人,都不愿意谈论自己的学校,考入双非成了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多数人选择缄口不言。
白露没有发相关的朋友圈;除了几个最好的朋友,没人知道陈一斐的近况;李子诺和室友聊天时,倘若被问起本科是哪儿的,她一般只回答地区,再多一点,就不说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逆流而行之后,人生新阶段的帆船才刚刚 。
02考研“白热化”现如今考得上比考得好更重要?针对逆向考研的声音有否定的,也有肯定的。
但当我们在对“逆向考研”做出非负即正的价值判断之前,也许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究竟何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度内卷的时代,理解个体的纠结、困境与无奈。
no.1
僧多粥少,上岸的水位越涨越高
“能保研就保研,保不上就考。”
“考研是第一出路,出国留学是第二出路,实在不行再考虑就业。”
这些所有大三、大四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箴言”,深刻反映了近些年考研、升学竞争的白热化状态。
据教育部官网统计,2015至2022年,我国考研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15.8%,2022年更是在高位上实现高增长,增长超过21%。
2023年研究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系连续第8年增长。

除了考研人数增加,近些年名校推免生占比持续扩大,统考席位大幅缩水,让本就拥挤的考研之路难上加难。
从全国部分高校2021-2022年的推免生占比来看,目前大多数“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在不断上升,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2022年的推免生占比在50%及以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推免生占比也超过40%。
为了准确反映考研难度, 梳理了各招生单位官方公布的统考招生名额,在招生数据中去除保研招生名额后,计算出2023年考研的真实报录比为5.7:1。
也就是说,每6位考研报名同学中,只能有1个人被录取。
僧多肉少,分数线逐年跃升,高分考生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不断加码。
2022年各专业的国家线普遍大涨,大部分专业国家线涨幅集中在7-15分之间。作为包容性强、实践性强且跨专业报考门槛相对较低的新闻传播类学科,其在历年考研中一直受到学生追捧,往年的报录比达到10:1甚至20:1更是稀松平常。

图片来源:@全媒派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大约83%的考生都无法得偿所愿,在二战、调剂、甚至放弃之间艰难抉择。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本科背景是985、211、“双一流”高校的考研人不再“死磕梦校”,而是转换战术,把目标投向“双非”,以降低考研成本,提高录取概率,实现“逆向”突围。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田友谊表示,这种低风险、高性价比的选择,并不会抹去他们的本科名校背景。
镀金不成,“镀银”也是不错的选择。
可又该怎么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对研究生学历趋之若鹜,为什么考得上比考得好更重要,即便是对于那些没有学术兴趣的学生?
no.2
硕士学位,基准门槛?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早年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文凭通胀”现象,或许能够回答我们的疑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高等教育普及化,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是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招生单位人才培养的重点逐步从本科生向研究生倾斜,研究生培养单位投入的资源和招生人数逐年稳步提升,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更多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了。
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58.97万人;202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已高达124.25万人。
十年之间,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了一倍多。

当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进入职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比例稳步提升,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更上一层楼。
2007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0.2%,之后占比不断上升。到2019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1.1%。也就是说每100名就业者中就有1名拥有研究生学历。
实际上,很多岗位对于能力和知识的需求未必那么高。
但不少用人单位为了节约筛选的精力和成本,直接将硕士研究生学历作为招聘的基准门槛。
这又倒逼学生提升学历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近几年不甚明朗的就业形势,也让不少毕业生望而生畏,大呼“每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无论是为了逃避就业,还是为日后求职赢得学历筹码,“上一个研究生”,如今都显得必不可少。
至于是“向上”考,还是“向下”考,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学科差异也印证了学历本身的求职价值。
调查显示,越不好找工作的专业,越容易让学生不惜降级也要读研。
据麦可思统计,双一流院校中,毕业去向落实率较低的法学、医学、艺术学、文学等专业的学生,逆向读研的比例相对较高。反之,落实率最高的工科,逆向读研比仅有3.7%,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左右。
就这样,供需两端共同刺激了学历的“通货膨
研招网崩了、逆向考研火了他们从“双一流”卷到“双非”_高校…(研招网崩溃了?)插图
胀”,考研成了保研失败的本科生毕业时的“默认出厂设置”。
除此之外,“唯名校论”的观念在年轻一代之间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执着于名校情结,不再追求外在的世俗认可,而是重新思考读书的意义,重新认识自己,重塑职业理想,重选生活方式,超越“单向度的人”,退出毫无意义的“内卷”。
由此看来,“逆向考研”也就不足为奇。
03主流?支流?逆流?都是游往奔腾不息的人生长流向上考研的主流、向下考研的逆流、读研的主流、考公的支流、gap的逆流……
人们总是创造无数选择,又用这些选择定义自己,圈禁人生。
no.1
逆向考研的破局之路何在?
需要警惕的是,“逆向考研”背后,可能存在着现代社会自我异化的隐忧。
当代社会批判理论家罗萨将异化定义为“一种我们所做的事(即便是我们自愿做的事)并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事的状态”。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研究生学历才能证明自己,并不是所有孤注一掷“逆向考研”的考生都能轻松上岸,也并不是所有考研的人都发自内心地想读这个研。
针对大学生“逆向考研”的选择,当然应该予以理解和尊重。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个体的理性选择积聚成群体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引起更多人对有限教育资源的争夺,教育领域的内卷必将日益加剧。
那么,异化与内卷的问题何解?年轻人多元的出路何在?

也许,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该避免一刀切的“唯学历论”,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标准,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展示实力的机会。
也许,高校要将不同能力层次和不同个性志趣的学生培养成才,重视就业培训, 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还没有明确未来发展道路的同学,一定要理性判断、谨慎取舍,将兴趣、优势、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考虑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敢于破除唯学历论,主动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而已经决定考研的同学,不论是正向还是逆向,无问西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现在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坚守自己的内心。

no.2
游往奔腾不息的人生长流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指的是人都倾向往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当“向上”的名额有限,“逆向考研”就成了大环境下个体追求进步的次优解。
但逆向考研的本质和落点还是“考研”。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是知识的增长、学位的提升和个人的深造,本身是一件正向的事情,是一种更加稳妥的“人往高处走”。
正如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俊呼吁的那样,不过度关注学生是否是从“双一流”或者985、211流向“双非”之类的概念,而是把它看作学生从本科阶段进入到研究生阶段深造,“关键在于是否‘正向成长’”。
在有限的选择空间和考虑时间内,能够放弃名校执念和自我内耗,突破世俗的单一价值标准,通过“逆向考研”突出重围,真的需要很大勇气。
逆向不是下行,只是方向的“不同”,不是等级的“上下”。
何况,从人生的长线来看,逆向考研这个选择,上行还是下行,抑或螺旋式上升,都还远远未定。
无论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抑或是独辟支流,只要竭尽全力,都一定能游往奔腾不息的人生长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距离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还有87天。
勇敢前行吧,你们终将抵达属于自己的海岸。
参考资料
1. 半月谈:“双一流”大学生考研却瞄准“双非”高校:“逆向考研”为哪般?
2. 谷雨实验室:这届大学生流行“逆向考研”:清华考研去普本,985争“双非”名额
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数激增43.5%!年龄差40岁!报考我校研究生的那些理由亮了…
4. 教育部:2012、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5. 澎湃新闻:逆向考研,他一度觉得自己比较失败
6. 全媒派:没有最卷只有更卷?数说2022年新传考研
7. 软科:985名校生,考研去“双非”
8. 十点人物志:为了考研“上岸”,他们从985名校去双非读研
9. 网易数读:从清北到双非,名校生决定逆向读研
10. : 发布2024考研白皮书:首次披露考研真实报录比
11. 新华日报:“逆向考研”,给成长多一个选项
12. 中国教育在线:2022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