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的第二次出手,就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节。
此前,他一直靠村民的无偿供养而生活。
乡人能有多少积蓄,临近春节了,程家坳这个20余户、100多人的村落,被他这闲人拖累导致储粮耗尽。
在这种情况下,赵兴召集了村里的孩子,把自己的野外生存知识教给他们,并教孩子们改良捕猎工具,制作捕猎网、陷阱、活套,探查野兽的踪迹……结果,孩子们大获而归,村民们得到温饱。
赵兴也由此成了孩子王。
赵兴的第三次出手是在清明。
这一天,大人们都下地耕作,百无聊赖的赵兴跟孩子们闲聊,听到孩子们说起当日是“清明”
,他随手在地上写下“清明”
两个字,并念了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
顺便还给孩子们聊了“24节气”
谚语——比如:“清明时节,种瓜种豆”
、“惊蛰地气通,农夫闲转忙”
等等。
在这个时代,大多数教师都讲究“书读百遍,其意自明”
,即要求学生们通过死记硬背,采用摄影式记忆来学习。
而赵兴的讲课生动别致,他从“清明”
的偏旁部首、字词架构讲起——也就是复述小学识字过程……可这时代孩子们哪见过这个。
经他如此生动的一讲,小孩子马上记住了“清明、水、青、日、月”
六个字。
当晚,从田里归来的家长见到孩子们的炫耀,顿时大惊,他们不约而同地提着拜师礼登门……随后,赵兴就成为了“老师”
。
“老师”
这个词正是源自于宋代,它是用来称呼乡村教师的。
而“先生”
这个词,在宋代是用来称呼走方郎中与道士的。
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
才又用来称呼老师。
带着一群孩子,赵兴悠闲的渡过了这一年剩下的春、夏。
在此期间,他领着孩子几次前往附近的蕲水、英山……最终确认:这确实是宋代,时间大约在王安石变法末期,但此时王安石已屡经罢相。
当又一个秋天到来时,知道真相的赵兴,在落寞中迎来了落叶漫天的季节。
这个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但赵兴却不知道该怎么自处——该怎么定位自己。
为了隐藏身份,他只能用“慎言慎行”
的态度,耐心的躲在乡间教导孩子,努力地学习这时代的语言、这时代的习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