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
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____"
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
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
"
贾母等听了,忙问怎么了,丫鬟回说"
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
"
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个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贾瑚也是呆烦了的,只说道:“如此,我就去瞧瞧吧,老太太还是先回屋里,莫要惊着了。”
贾母闻言,点了点头。
贾瑚镜子一路回了自己的屋子,只梳洗了一番,径自休息不提。
作者有话要说:过渡章,没含义,嘿嘿李思浩第一次见到贾瑚却是在扬州一年一度的文人盛宴——兴文会上。
那时候,贾瑚是那一年的榜眼,才名远扬,尤以词、曲见长。
其所创的《秋水》,《踏歌》,《佩环》等曲子,格外受江南学子的追捧,红极一时。
彼时,李思浩也正是年轻气盛之时,最是清高,骄傲的,整日里眠花宿柳,自以为风流多情,很是引以为傲。
更瞧不起那些国贼禄鬼,如贾瑚之流,只想着锉锉他的锐气,便约了个好友,一起赴会。
波光粼粼的湖面,随风舞动的杨柳,一艘青松色的雕栏画舫,悠然而至,琴音袅袅,空灵飘渺,一缕缕柔情夹杂其间,丝丝缠绕到人的心间。
船舷上,白衣如雪的少年,尤带一丝稚气,温柔含笑,眉目如画,飘逸如仙,那一双剔透清澈的眸子,泛着点点的光,只一眼就让人情不自禁的迷醉其间。
李思浩眼中是那风神俊秀的少年,耳边是他渺茫的琴声,心中漾起的是层层的涟漪。
从那以后,他总是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他的消息,他入了翰林,升了什麽职位,与什麽人交好,喜欢去那里用饭……越是了解,越是知道,他就愈加的沉迷,然后是迷恋,他萌发了一个念头,他想如果自己可以站在他的身边,那麽,那样美丽的眼睛,是不是就可以看见自己一个人了呢?他拾起了他曾经最为不屑的四书五经,不分昼夜的苦苦研读,父母都惊喜于自己的变化,但有所求,无一不从。
而他的要求只有一个,将李家的店铺生意在京都拓展,越大越好。
然后,终于,他也金榜题名了,入了朝,做了官。
他还来不及高兴,就已经发现他与他之间的距离却是愈来愈远了。
那个人走得太快了,快得他没有把握可以追上。
但是,就在他沮丧之时,却意外地在他的恩师赵文启处见到了他。
他比以前更加的俊秀,一举一动都是说不尽的风华。
他强自压抑着自己的心情,然后悄悄的偷窥着他。
他听到赵文启要为他说亲,真是可笑,他想,怎麽会有女子配得上他呢?他见到贾瑚拒绝是那麽的高兴。
再然后自己遇到了一个人,一个看上去和他一样温柔,雅秀的人物,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他告诉自己,他一直仰慕的人已经被人霸占了,无论他再努力也不会再靠得近他了。
他不甘心,理所当然的不甘心。
然后那个人问他,要不要合作,以李家的财力。
他没有犹豫,也没的犹豫,立时便答应下来。
只要有机会,哪怕只一丝的机会,他也绝对不会放弃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